专访 | 除了中日关系,“评价日本第一人”蒋丰在广财还谈了这些
4月11日晚,广财“红色大讲堂”第七讲开讲,三水学术报告厅迎来了“评价日本第一人”蒋丰。当晚,蒋老师时而笑容可掬,时而动情激昂,为台下师生讲述“变化中的中日两国和变化中的中日关系”,带来了一场十分精彩生动的历史课、爱国主义教育课。
▲大家都神情专注听讲座
▲与众师生合照
讲台上的蒋老师满头银发,娓娓道来,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,让师生收获颇丰。
@15级法学院一同学:
蒋丰老师指出,网络上的信息不可全信,同学们提问中对于日本有些领域的评价是片面的,我们虽然发现了问题,但是思考方向建立在片面的认识上面。我觉得确实是这样,我们在网络上获得的资讯很多都是“二手”的,他们或筛选自己想要的信息,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无形植入,或捏造事实,我们对于网上的信息不能全信,尤其是类似中日关系这样略显敏感的话题。要想对问题有较客观的认识,需要我们甄别比较各种信息,自己去找信息来源,而不是轻信“二手”信息。蒋老师这种分析方法,是我听完讲座后最大收获之一。
@田老师(蒋老师“迷弟”):
我是蒋教授的迷弟,我关注蒋教授的微博很久了,也是这个平台让我崇拜上他。他经常与网友们互动,在回答网友提问时,思路非常清晰,逻辑严谨。他已经接近六十岁了,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,今天的讲座也证明了这一点。
@黄老师:
听完蒋教授的演讲后,我对2000多年来我国与日本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,中日历史上总体友好,但摩擦不少,尤其是甲午战争、抗日战争这些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,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落后、不团结、政府不得力而给别人可乘之机。作为大学老师,日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从整个世界格局来审视中日关系,激励青年学子强信仰、强知识、强体魄、强意志,还有中华儿女应有的血性!民族复兴重担更多地挑在青年肩上,正如蒋教授最后说的“青年强则国家强”。
蒋丰
台下的蒋老师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?讲座结束后,小编有幸与蒋丰老师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,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蒋老师,进一步感受他的魅力吧。
记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
——校新媒体团专访蒋丰老师
▲平易近人的蒋老师
Q.您举办“蒋丰中国大学百校行”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呢?有什么东西触动了您吗?
A:现在很多中国青年人并不了解日本,而且还有很多偏激的想法。作为一个传媒人,我要做到传文、传思、传情,想要与你们有一个面对面的接触。虽然很多时候,面对面的接触比在媒体上宣传的接触面要窄。一个博客的点击率可以有十几二十几万,甚至一百多万。但是我自己上过大学,也听过一些讲演,我知道有的时候一场讲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讲演中的某一句话可能会被铭记一生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,所以我也愿意做这件事情。而且我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,当老师也是我的一种理想,今天重新走进校园里面,能够和年轻人在一起交流,我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。
Q.在讲座互动环节,很多同学提出的概念是从网络上得来的。您认为现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理性看待一个问题?
A:看待一个问题,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,好比盲人摸象。但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,更不能以偏概全,不能片面看问题。如果想要得出较全面的观点,我们必须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,花时间大量检索。
Q.您赞同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检索文献吗?
A:我赞同。过去我们说,查一个问题就要查一屋子的书籍。现在大家都说百度很好,百度提供了多种背景,多种数据,所以恰恰有利于我们的检索。现在我们摁一下键盘,很多东西就出来了。但是很多人连百度的功夫都不愿意去做。我常跟我们的编辑讲,去查一个东西的时候,不要告诉我你翻了5页都没有,你翻了10页没有,你要翻到30页才跟我说没有。要去花检索的功夫,检索的功夫完了之后,就需要思考和分析,能不能得出判断。你得出一个结论,背后应该有五个数据的支撑,不是用一个数据来与对方辩驳,而应该用5个数据来陈述你的观点。这告诉我们,思辨性很重要。
Q.不管是讲座中的讲演,还是博客上的文章,我们发现您总是可以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把本来严肃沉重的东西,比如说政治历史等表现得更浅显易懂、接地气,您是怎么形成这种叙事方式的?
A:这种叙事方法,和我在大学本科的学习有关,我本身就是师范毕业的,师范是要教授教学法的。另外我自己也坚持讲历史,你们也上过历史课,有的老师就讲得很好,有的老师就敲黑板让记重点。历史就是昨天的事情,但是它应该是非常鲜活的东西,要把鲜活的东西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,引发思考,大家就会很愿意听。现代媒体不断变化,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,从纸媒到网媒,但不管什么媒体,都是需要有受众的。能不能吸引你的受众很重要的,我有微博,我会看我的粉丝是不是在涨,如果粉丝是在涨,说明人们接受我的叙事方法,接受我的观点。我经常在公司讲,如果你连自媒体都办不好,那就不要办媒体了,因为自己就成了工具一样的东西。
▲回忆赴日留学的心路历程
Q.我们都知道您在日本生活了29年,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到日本留学呢?
A:我走的时候是1988年,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,而且是邓小平主席允许中国人自费留学刚开始的时期。那个时期,我们流行一句话叫:开眼向洋看世界。能够走出国门看看外国或者说是向外国学习,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,也是考验勇气的时候。当时我已经在中央媒体工作,工作环境非常好,工作成绩也很出色。但是人可能都是这样,越是处于高潮的时候,越有一种探险心,希望未来更好一点。所以新奇感和新鲜感都促使着我来做这个事情。我也觉得肯定会很苦,因为要自己挣学费,还要养家。我当时的工资是一天一百二十元左右,但要是在日本打工的话,好一点的工作一天可以挣一万日元,也就是八百元人民币,一天的工资就是国内好几个月的工资。所以当年在那种情况之下,做的选择是出于这些原因。
Q.您的微博博客偶尔会晒一些旅游的风景照、美食照等,有时候更会献诗几首,想问一下您平时都有什么兴趣爱好?
A:关于兴趣爱好,我自己倒没什么。我们讲中国文化,其实就是讲儒道两家,讲孔孟老庄。孔孟之道代表奋发向上、积极入世;老庄之道代表逍遥自在,代表自由。这两家我都比较喜欢。人既要有一种奋发向上、积极入世、给社会做贡献的心态,但也不能为了这个就完全失去自我。像我们搞评论的,天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不行的,有大我的时候也不能失去小我。庄子的逍遥翻译过来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由,中国用逍遥来表示,西方用自由来表示,表示不同,但人们的追求是一致的。我们要有个人的心灵天地,个人的生活,个人的情趣。情趣两个字很重要,能不能在闲字上做文章是我们的本事。有一句古话叫:偷得浮生半日闲,如果一个人忙得没有闲情逸致,那这个人的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。
▲在日本街头随拍
Q.作为一名资深的媒体人,在传媒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我们的吗?
A: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用脚写作。媒体不是用笔写出来的,也不是用键盘敲出来的,如果你没有去到实践当中,听人讲故事,去采访,跟人有亲身接触,你就不可能写出来非常感人的东西。当记者最好的地方就是你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人,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想要了解一个人,你要事先看很多资料,这也是一种学习。记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在学习,要求你不断写作。我觉得,记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。
▲为小编带来一场“文化洗礼”
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
“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接地气,就先得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。读庄子在日本一直流行不起来,但是到了江户年间,儒家大师林罗山选用宋朝林希逸的著本,完全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庄子,后来读庄子普及了,还被推广到全国的课堂。因此,解释经典时,语言要现代化、简明易懂,这很重要。”
蒋老师指出,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个大课题。他认为今日弘扬中国文化,应当换个视野,从世界看中国。看世界对于中国文化需要什么,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哪些地方发挥着作用。特朗普教孙女读唐诗就是中国文化具有生命力最典范的例子。“我看到日本人修葺鉴真像,挪动仪式时表现出的那种虔诚,内心很是震撼。”蒋老师感慨道:“当你看到中国文化在海外生机勃勃地生长着,意识到它的拓张力和渗透力时,会更加明白重视自己文化的必要性,也会更有自信。”
▲参加录制日本的“外国人记者看日本”节目
谈及文化自信,蒋老师回忆起自己的经历:“当年刚到日本时,一穷二白,日语也不太行。去打工就只能做清扫工,那时感觉人生好像悲观失望到了极点。但现在我却成为日本几家主流电视台的嘉宾。所以自信的关键是实力,自信是一个过程,这靠努力得来,需要一点点地增强。中华文化要增加自身的软实力,才能带动人们增强自信。古时丝绸之路与文化同行,今日的“一带一路”也应该倡导与文化相辅相成,两轮并进。”
▲采访2017年日本东京国际动漫展
对于同学们较为熟悉的日本动漫,蒋老师告诉小编:作为日本对外输出的文化之一,日本动漫与中国动漫最大的区别在于,日本动漫把人们心里想但是不敢说、难以言说的事情表现出来。文化有“释疑”即解释人们疑问的作用,日本动漫文化在这方面做得好一些。
29年的日本生活,让蒋丰老师得以深入观察中日两国关系,同时也更深度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,并且用自身多年的传媒经历,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一个问题,如何正确看待人生,如何重视文化自信与实力,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。
【投稿邮箱:newmedia@gdufe.edu.cn】
往期精彩推送,点击即可阅读:
文字:校新媒体团 陈蒂莲 张秀邻;部分来自受访者
图片:校新媒体团 练映哲 区美乐;部分来自受访者
编辑:校新媒体团 张秀邻
责任编辑:宣传部 黄晓山 吴少莹